2024/9/17 星期二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人物访谈 >正文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创新的中国式土壤
2011-11-18 作者: Superman 浏览次数: 732次
[导读]   关于创新,我们最近看到很多悲观的论调,大意是中国创新乏力,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所以中国出现不了乔布斯那样的创新大师。最近几年来,大家亲眼看到这个话题从科技行业蔓延到教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好像中国突然之间就不自信起…
  关于创新,我们最近看到很多悲观的论调,大意是中国创新乏力,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所以中国出现不了乔布斯那样的创新大师。最近几年来,大家亲眼看到这个话题从科技行业蔓延到教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好像中国突然之间就不自信起来。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历来不缺乏创新的能力,无论是几千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积累,还是建国以来,取得的一系列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成就,包括最近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都是最好的例证,这些并不是关键。

  苹果公司今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大中国区营收同比增长6倍多。Iphone 4S刚刚上市,价格已经被炒到将近一万。苹果的新CEO蒂姆?库克一再表示,“中国在我们的业绩中非常关键,中国一直是苹果的重要机会,我相信在中国苹果还会有非常大的机会”。我认为对这个排比句的另外一个翻译就是,中国民众对创新产品的消费热情是高涨的,消费能力是巨大的,消费潜力是无穷的。

  不能否认,当一个市场拥有前卫的消费观念与巨大的接纳能力时,这就是一片孕育创新智慧和创新实践的“好土壤”——中国突然之间,就有了这样让全球大企业都垂涎的“好土壤”。为什么来自美国的宝洁、日本的丰田、瑞典的SSAB钢铁、丹麦的诺和诺德制药、德国的巴斯夫化工、瑞士的雀巢……以及许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企业都认可中国的创新土壤,纷纷跑到中国来搞研发?真相在于,创新的真正动力是市场,唯有拥有愿意容纳创新产品的市场环境,才可能有层出不穷的新产品!

  问题在于,我们往往走两个极端,要么神话创新,膜拜创新,因此无从下手;要么嘲弄创新,走山寨化、模仿路线,两者都完全漠视了真正的消费需求。为创新而创新,忽略了作为个体的消费能力和体验能力,那么必然结果会非常消极。每一个创新者的另外一重身份也是消费者,只有两者相互关联,保持消费者的感性体验,才能让创新真正落到实处。

  比如说,牛奶,十年前我们强调营养,强调强壮民族,可我们发现,有人喝牛奶拉肚子,这是因为有天生乳糖不耐受的体质,空腹喝牛奶,很多人都拉肚子,所以我们的产品研发部门开始研究乳糖如何水解,于是推出了营养舒化奶,这是我们过去的创新思维。真正消费者思维的创新,不但要解决技术层面的思维,还要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举例来说,让消费者开车去加油,突然发现除了矿泉水之外还能买到牛奶了,需要的话还可以加热。可是你担心喝了牛奶会拉肚子,于是卖家告诉你有一种叫做舒化奶的品类最适合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面对着牛奶的自动售卖机,居然还可以刷卡结算,于是你既不用预备硬币也不怕被找回一堆硬币,这让你觉得真的挺便利的,于是一次愉快的消费产生了。

  我们来进一步提炼需求:第一,需要生产一些高品质的牛奶,搞生产管理的人于是从养牛种草的环节就开始了管控,生产环环把关;第二,需要加热以后不烫手的牛奶包装,负责包装的技术工程师开始找包装供应商交涉;第三,需要解决乳糖不耐受的技术,产品研发部门开始研究乳糖水解技术;第四,需要能在加油站里售卖并且需要能刷卡的自动售卖机,于是渠道部门开始跨界外联。看!诸多部门的创新作品汇总到一起,达成了前面提到的那次愉快消费。

  事实上,创新的问题,不是机制的问题,而是视角的问题,我心目中的创新,是“为消费者而变”,首先把自己变成消费者,从消费者的需求和立场上提炼问题,然后整合企业的优势资源,寻求最完善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囊括需求、管理、科技、渠道、产业环境等维度的立体化创新平台,才能为企业和行业带来一种生态化的创新发展,让创新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superman


中国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