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6日电 商务部今日(16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1-10月我国商务工作运行情况情况。针对各地出现的“菜贱伤农”现象,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发布会上表示,因供大于求而产生的“菜贱伤农”的现象已大大减少,仅有个别品种在局部地区出现季节性、暂时性的滞销现象。
今年以来,“菜贱伤农”的现象在全国多地出现了,从内蒙古的土豆滞销,再到山东大蒜、生姜的价格急剧下滑,再到最近大白菜的贱卖,今年以来,“菜贱伤农”的现象在全国多地出现。
对此,沈丹阳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商务部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多个省区市启动开展了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因供大于求而产生的“菜贱伤农”的现象已大大减少。今年以来,全国180多种各类蔬菜,仅有个别品种在局部地区出现季节性、暂时性的滞销现象。
关于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解决此类现象,沈丹阳表示,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这需要商务、农业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由于我国“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长期存在,加上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农产品“卖难”、“买难”目前仍难以完全杜绝。
沈丹阳指出,商务部已经会同地方商务部门,建立了一整套解决 “卖难”救助机制,从信息引导、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网上对接、收储加工、扩大出口等方面拓宽销路,千方百计缓解农民“卖难”问题。比如,为解决大白菜“卖难”,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协调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农民直接进城销售;组织蔬菜流通协会、经纪人组织与采购商对接,利用网络手段促销;利用气温偏高有利时机和农户自家菜窖等设施,通过田间假植短期储藏、菜窖冬贮等方式延后上市时间;鼓励加工企业和农户扩大酸菜、辣白菜生产加工规模,提高附加值,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基本解决了大白菜卖难的问题
沈丹阳称:“要从根上解决问题,关键是对农业生产和种植要加强引导和规划,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中新网财经频道据网络文字直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