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采访的多位消费者均对“买贵”现象表示不满,种植户对菜价的“过山车”也是手足无措。一位张姓菜农说:“没想到价格波动如此频繁,这哪是种菜,分明是玩心跳啊!”
政府缺乏供求信息 生产流通全靠“自觉”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应对菜价暴涨暴跌,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启动“滞销救助机制”,采取“网上对接”“农超对接”和“农批对接”等多种方式,同时举行农产品供需见面会,并试点社区开办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近期的菜价“过山车”现象表明,减少农产品市场的经营风险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大量种植—供过于求—价格大跌”,类似风险似乎成了一种周期性现象。
“顽疾”症结在哪?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指出,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全国蔬菜总供求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菜价在合理范围内波动是正常的,但出现如此高频率的波动值得警惕。这种反常现象的发生,表面上看是供求失衡导致,但深层次原因在于流通体系中的政府缺位和流通渠道建设滞后。
政府的市场信息发布体系不完善。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信息监测主要针对价格,但对种植、产量情况基本处于监测空白。尽管有关部门已开始采取行动,如农业部已在全国安排了200个县市区作为监测点,以掌握各种农产品在各地的种植、产量情况,但这一工作刚刚起步,还远未发挥实质作用。
“去年全县大蒜种植面积56万亩,总产量47.7万吨。受去年蒜价暴涨刺激,今年面积扩大至65万亩,总产量同比增长超45%。”山东金乡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站长王乃建表示,由于菜农难以对市场供求状况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合理的判断,“跟风”种植趋势明显,而每年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难免会出现“卖难”现象。
流通环节利润惊人,消费者“买贵”现象难以消除。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顾问组成员安玉发指出,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千军万马搞流通”的局面长期没有得到改观,流通环节多、层层加码,导致零售价格无法合理反映产地收购价格,既加剧了“卖难”,又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安玉发说,据农业部连续4年跟踪调查的结果,在冬春季节气候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山东青州市的大棚黄瓜到达北京市民的餐桌,需经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3个环节,价格从每公斤0.5元飙升至2.2元至2.8元。据此推算:每公斤黄瓜的零售价相当于菜农出售价的4至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