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红:是。人们不能因为以为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就不谈营养。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有人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地活着。不安全固然不可,但如果营养素不平衡、营养摄入太低,也一样对身体会造成危害,每年因为营养不平衡而患慢性病的人有多少,每年因为营养不平衡死掉的人又有多少,每年因为致病菌而死掉的人又有多少?不能简单将其概括为“中毒”,或“被添加剂害的”。
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知识方面,还有哪些误区?
杨月欣:这几年关于食品安全问题事情比较多。一方面这得益于老百姓健康觉悟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信息的畅通。但信息的畅通不代表信息不需要被鉴别和被引导地利用。比如说大家对反式脂肪酸的认识,它是我们刚刚认识的,它的危害被形容成DDT、农药666,实际上,它对人们的危害,远不如饱和脂肪酸。老百姓往往对他们越不知道的事物越恐慌。所以需要多加教育和宣传正确的健康知识,而非由不专业的媒介来传播不准确的健康信息。
贾健斌:拿食物相克这事儿举例子,可以做一个调查,去反问老百姓,你吃过加上柠檬汁的海鲜吗?你一起吃过牛肉和猪肉吗,你一起吃过黄豆和花生米吗……人们会发现,在日常生活里他们都同时吃过这些“被相克”的食物,但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再加上各种宣传渲染,就以讹传讹了。而科学的东西,比如说全民膳食指南,却很少有人了解。目前,我们学会受卫生部委托,在起草一份《居民在外就餐指南》,明年有望出台,希望能从营养学角度为消费者提供一些指导。
■ 2012深度预测
健康教育和知识普及任重道远
贾健斌在年底会非常忙,除了学会常规的科普工作外,他还会和央视排一个科普的连续性宣讲,其中包括驳斥“食物相克”论。贾健斌认为讲座本身只是一个形式,如果没有媒体的扩音器功效,讲座本身效率并不高。“很多专业人士都不是很清楚,而理想的状态是老百姓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判断能力,但这种状态,恐怕十年后都未见得能达到。我们这一层面现在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深入科普。”贾建斌说。
对健康教育本身持不乐观态度的专家并非少数。“主要是政府对健康教育的投入较少,虽然现在已经意识到错误信息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但还是没有从法规上去避免这些错误信息的产生和流行,对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没有一个权威的快速反应机制。从对三聚氰胺的处理上就可以看出。”范志红说,尽管今年8月,北京的所谓“官方”认定的251名健康教育专家终于可以“持证上岗”了。另一方面,老百姓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倾向较为强烈。“这种不相信一切的心态,比谣言本身更加可怕。”而第三,科普教育时,专家用的词语大家听不懂,专家与百姓对话时太过死板、不够亲切,也是老百姓心生反感并容易产生误解的原因。
“营养健康教育和风险交流是一直需要的。”杨月欣说,人们对越不知道的事情越容易产生恐慌的同时,往往也会忽视身边熟悉事物可能存在的风险。《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已经开始实施,尽管很多事在制定政策层面上和执行界面上有时间差和死角,如何更多致力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而不是主要依靠事发后的被动反应?如何让人们从过于重视化学性污染转变到同样重视微生物污染会带来的疾病,让人们从过于重视食品安全转变到安全与营养并重,如何让健康教育不流于形式主义,渐行渐好?需要全民努力,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