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星期五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国内热闻 >正文
公众科普是食品安全软肋 “信息真空”需各方给力
2011-11-02 人民网 作者: 郭良 浏览次数: 442次
[导读]11月1日,在"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公众科普"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食品科技协会秘书长孟素荷表示,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科技界的"整体失声"显示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薄弱。

        人民网北京11月2日电(记者 郭良) 11月1日,在"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公众科普"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食品科技协会秘书长孟素荷表示,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科技界的"整体失声"显示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薄弱。

        孟素荷指出,整合专家资源和队伍,组建专业的国家级科普工作委员会,让科技界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及公众科普中真正做到"有人、有势、有声",及时发出科学的声音。既源于科技界应担当的责任,更寄希望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体系的夯实。它适应了中国食品安全工作的迫切需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潘蓓蕾教授指出,公众科普是食品安全的基石,是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当前,食品安全政策与法规等相关工作正逐步完善,相应的技术层面的工作也在多方面开展。由于食品是百姓一日不可缺的食物来源,关注度提高。因此,加强公众科普意义重大,也是将食品安全防线前移的重要环节。

        专程由美国来京参加会议的美国食品科技学会执行副主席芭芭拉女士在发言中指出,美国政府高度关注公众科普,特别是在科普资源的开发方面投入巨大。芭芭拉女士认为,公众科普的前提是"基于科学的真实",而不仅仅是满足公众的胃口,它所表达的是科技界的"第三方"立场,需要与各方力量相互结合。因此,公众科普应该是一项国家工程,具有非常强烈的公益特征,体现一个国家食品安全的软实力,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来加以关注和投入。

        据主办方介绍,就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普工作来说,目前存在以下多个挑战:尚未形成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科普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缺乏科学系统的食品安全应急科普信息库;食品安全日常科普不到位,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铺垫,而且未能将食品安全应急科普和日常生活中的科普有机结合;没有有效规范媒体平台发布应急信息的行为,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信息发放的出口多且杂,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增加了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度。

        据了解,此次发布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普工作专家委员会宣布成立, "中国食品科普网"也同步启动。为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的国际交流,将国外先进的科普经验与作品带到中国,此次发布会还进行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美国食品科技学会"食品科普资源合作意向书"的签署。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