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北京市东郊市场。记者走进一个售卖海鲜的摊点,表示想买一些鲜活的海虾和螃蟹。摊主指着其中一个缸说:“拿这种吧,27元1斤,保证个个都是活的。”记者说明自己想买1斤后,摊主用漏网在缸里使劲一捞,将虾倒进一个巨大的黑塑料袋。“这是1斤8两,就来这么多吧。”记者反复表示1斤足够,摊主不情愿地用手从袋中捞出一些。螃蟹的价格是50元1斤,记者选了4只,1斤4两。当记者质疑螃蟹的重量时,摊主表示,新鲜的螃蟹肉多,看起来不大但分量够。随后记者又来到售卖贝类的摊味,摊主向记者保证,扇贝、蛏子“绝对都是活的,有死的早都挑出去了。”
回家后,记者打开袋子一看,基本上只有一半虾是活的。拿掉胶袋并倒掉袋中的水,原本1斤(500克)的虾,少了将近1/4。此后,记者又对买来的其他海鲜进行称量。1斤4两的螃蟹只有1斤,这还算上了草绳。号称1斤2两的芒果贝只有9两,“2斤重”的扇贝不到1斤半,1斤半的蛏子大约为1斤1两,平均比购买时的分量少了25%左右。
记者盘算了此次暗访购买的所有海鲜,发现缺斤少两的情况普遍存在,平均1斤海鲜能少3两。
摊主自揭海鲜市场内幕
摊主小周在农贸市场做海鲜生意多年,他带着记者在市场里转了一圈,边走边披露了一些摊主们的牟利手段。
虾蟹,主要靠塑料袋和绳子赚钱。“卖虾和螃蟹,都会用到一种黑色塑料袋,袋子本身就压秤。”记者发现这种塑料袋每个重约50克。“装袋时,摊主会刻意多捞一些,一是想让顾客多买,二是可以多带些水压秤。一般来说,捞1斤虾可以带出一二两的水。”如果你觉得太多,他就会用手把虾抓出来,这样水还留在袋子里。卖螃蟹主要靠草绳和尼龙线压秤,尤其是蟹身上都会喷水,湿线绳分量不小。鲜活的虾一般会在缸的中上部游动,死虾全在缸底。不少人捞虾的时候,会把网伸到缸底一下捞上来,这样一网里一半多是死虾。“活虾30元一斤,死虾只要十几元,价格差一半。”
贝类,活的放上面。贝类容易死,一般也是死的活的一起卖。摊主会把活的、新鲜的、大个的类摆在最上面,给消费者造成错觉。“装袋的时候一把抓,下面死的就可以卖给顾客了。”摊主卖扇贝的时候,会拍一拍,告诉顾客壳能动得就是活的。“使劲拍扇贝壳的弹性容易给人带来错觉,只有那些把手拿开后,还在动的,才是活扇贝。”
冰鲜,反复冷冻难新鲜。“不懂行的人在冰鲜档最容易上当。”小周说,摊主都会称自己的鱼是当天的,其实早就不知道卖了多久。卖不完的鱼,晚上冷冻起来第二天接着卖。小周指着一个摊位卖的黄花鱼告诉记者:“这种表皮发灰没什么光泽的,至少卖了5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