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星期一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新闻评论 >正文
食品安全报道如何构建真实的“媒介环境”
2011-10-25 新华网 作者: 吴中美 浏览次数: 2006次
[导读]近年来那些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鹿三聚氰胺奶""双汇瘦肉精火腿肠"等,是媒体率先报道引起舆论关注后,才有职能部门跟进查处。

        现在很多媒体在证明某某食品是"有毒食品"的时候常说"长期大剂量使用会致癌",但这个"长期大剂量"是什么概念呢?很少有媒体作进一步的解释。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量效关系的概念,简单地贴上"有毒""致癌"的标签只会造成公众无谓的恐慌和相关行业的"池鱼之殃".从头至尾完全虚假的新闻在食品安全报道中虽然尚不多见,但也不乏个案。近年来,从"纸馅包子""甲醛啤酒"到"致癌香蕉""注水西瓜",一些记者为博取眼球而炮制"伪食品安全事件"的教训并不罕见。

        在媒体层面,除了单篇报道的真实准确外,还有报道整体是否全面客观的问题,这体现在对报道重点的把握、对舆论监督的数量和尺度的掌握等方面。比如,国内外食品安全业界有一个共识: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安全的头号风险。即使在发达国家,每年也有不少人罹患因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闹肚子"一直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公众往往因为司空见惯而习以为常,媒体也因为其不够"轰动"而熟视无睹。

        可见,并不是食品安全风险越大,公众就越了解和重视,而是食品安全风险越陌生,公众就越关注和越容易引起恐慌。即使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也亟需普及食品安全常识。 
        对于负责任的媒体来说,是应该根据风险的实际威胁程度来把握报道,还是仅仅根据其"反常""新奇"来选择新闻?答案不言而喻。     

        在媒体和其他各方的风险信息交流中,第三方专家的作用不可或缺。在风险信息交流中,媒体本应邀请专家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传递正确信息,但现在很多专家不愿意在媒体上发表意见。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网络众声喧哗且倾向于质疑权威之时,开口说话很容易成为高危行为,毕竟谁都不愿挨板砖."另一方面也与一些记者观点先行,只根据自己的预设立场来断章取义有关。     

        强化责任意识,准确把握报道基调

        "民以食为天".媒体应当强化责任意识,准确把握食品安全报道基调。食品安全重要性不亚于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事关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