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过去是不可能有的事。过去的农民种地,不用或很少用农药、化肥,养猪的没有瘦肉精,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也很少会用添加剂去改变颜色、延长保质期等等。
另外,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也使食品加工企业降低了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过去,农民种菜是给自己吃,要卖也是挑到附近的镇上卖,消费路径很短。现在不同了,消费路径长了,中间环节多了,使一些企业只盯着利润,忽视了食品安全。
第三,是媒体的报道,使事件的影响放大了。在过去,某个地方出现食物中毒,但没有媒体的传播,大部分人不知道,也就认为自己是安全的。但现在不一样,哪怕一个小地方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只要一登报,一上网,马上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知道了。
同时,也不排除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故意把事件往大里说,比如勾兑事件,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性关注。
食品的安全性与安全感
日报:民众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很多人倾向于认为添加剂、加工环节越少越好,而厂家也推出“全天然食品”以为呼应,您怎么看近期的“勾兑门”、“骨汤门”等事件?
李里特:用豆浆粉冲调豆浆,其原理和奶粉是一样的。牛奶中90%的重量是水,如果把黑龙江产的牛奶运到广州去,那就相当于在运水,很不经济。而把牛奶做成奶粉,喝的时候再加水冲调,在营养上完全没有损失。
很多民众,包括一部分媒体有一个误解,以为什么都是现磨的好。事实上,我们的传统食品中,像油茶、炒面,都是做成粉末,喝的时候再加水冲调的。而在国外,像豆浆、骨头汤等等,也是先统一加工成粉剂,送到各个门店后再加水冲调的,在食品安全上并不存在问题,反而是液态的牛奶、豆浆、汤等等,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滋生细菌。
现在大家关注“勾兑门”事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勾兑”这个词让人联想起过去的假酒,事实上,往奶粉中加水,是冲调,并非勾兑。
日报:民众的感觉与科学的食品安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李里特:在研究中,我们用食品的安全性和安全感来区分这两者的差别。食品的安全性是客观的,是可以用科学方法来加以评价的,比如说某个食品,只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有害有毒物质不超标,那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