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老百姓对有机食品的关注度逐渐增加,购买的主要群体也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白领逐渐向老人、孕妇和年轻的父母转移。但是,这些身价不菲的有机食品真的名副其实吗?曾在国内开过有机食品专卖店的王浩告诉记者:“一些供货商给产品简单换个包装就变成有机产品了。”
鲁迅先生曾经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调侃: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现如今,不少食品一旦披上“有机”的马甲“一些供货商给产品简单换个包装就变成有机产品了”,身价顿时翻倍甚至翻数十倍,比如,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价18元,一斤大米卖50多元,一袋500克的红枣98元……真是气死胶菜,羞煞龙舌兰。
有机食品,炙手可热,有其必然性,当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质量有更高期待时,有机食品自然应运而生。有机食品没有原罪,但应名副其实,不能因为换个包装就有机了。
假有机食品猖獗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商家利欲熏心,善于炒概念,善于投人们所好。曾几何时,纳米技术很高科技,很摩登,于是遍地都是纳米,什么都与纳米扯上边,纳米仿佛成了街货。再比如前不久流行的血燕,同样蒙蔽世人,以假乱真。不少有机食品也是如此,不良商家抓住人们急于改善食品质量的心理诉求,玩概念,故弄玄虚,不管食品卫生不卫生,也不管食品是有机还是无机,先贴上有机的标签再说。
二是认证市场泥沙俱下,有的认证机构认钱不认“证”。老百姓的肉眼无法辨认食品有机不有机,这就需要认证机构负起责任,任何具有起码职业底线的认证机构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严格把关,是有机食品就认证为有机食品,否则就不能盖上有机认证的印戳。但是有些认证机构认钱不认“证”,只要提交申请资料,并缴纳1.85万元的费用,1个月便可完成审批。这是认证还是认钱?
此外,还与制度不够完善,监管不够有力有关。我国有机食品认证制度起步较晚,因此不妨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日本对有机食品的要求有四点: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肥料;生产、制造、仓储、发货、运输等过程中不被禁用物质所污染;生产、制造、仓储、发货、运输等过程中不与常规产品混合;具备可追溯性。可追溯性,这一点值得激赏,如此一来不是有机食品的被认证成了有机食品,可以得到及时纠错。
当然,日本有机食品认证的制度尤其值得体味。据报道,在日本,有机食品的认证首先要从国家认证机构登录,申请者基于农林水产大臣根据制定的日本有机农产品标准(JAS),登录机关接受申请认可。其后,登录认证机关从有机食品的生产农家和加工食品的制造业者认证接受申请,基于技术标准进行审查认证。下一步,认证机关对进行认证的对象最低一年一次进行调查。根据这个制度被认证的生产农户、制造业者基于生产、制造过程的记录,分等级食品贴上有机JAS的标签,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程序如此繁琐,又如此严格,而这正是保证有机食品名副其实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