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8 星期天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新闻评论 >正文
月饼券是一种“过度包装”
2011-09-14 慧聪食品工业网 作者: 浏览次数: 625次
[导读]每年过中秋,很多人都收到一张月饼券。

  新闻背景:每年过中秋,很多人都收到一张月饼券。据调查,厂家在卖出月饼券的同时,并未生产出相应的月饼。厂家仅凭这张“纸”,层层流通转回手中,就可以赚取相当于券面面值20%的真金白银。有人把它类比为“期货市场”,这套“月饼经济”市值达百多亿元(9月13日《广州日报》)。

     马上就评:过去人们对月饼的感慨,基本上来自过度包装。应该说,这一现象已有所收敛。但虚拟过度包装却大行其道,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月饼券就是一种“虚拟过度包装”。自买自吃者,何需饼券?月饼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送礼的巨大市场。

     企事业单位是集体订购月饼券的大户。某银行分行办公室主任透露,“我们一个分行就订了1000张左右。”正是因为公家出手、集体买单,所以才造成月饼价格居高不下,所以才会有只印制月饼券而不生产月饼之怪象出现。

     商家早就知道,这些月饼券是用来送礼的。收礼者收到的月饼券常常不止一张,再对中秋文化感兴趣也难以把月饼都取回来吃进肚里,因此,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月饼券回流。这就给黄牛提供了市场,黄牛以现金回收月饼券,收礼者、商家、黄牛各得其所。不难看出,月饼券是典型的节日腐败,是在以传统文化掩饰人情文化,来进行现代腐败。

     月饼上面叠加的人情文化和腐败文化,难道不是一种过度包装吗?只不过,这种包装以虚拟形式存在。正是因为这种过度包装的存在,导致月饼价格居高不下,形成了一个“期货市场”。相对于实物包装,虚拟包装问题更严重,它加剧了社会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推动了腐败形成,有的则是直接腐败。

     这可能正是中秋的可悲之处。一方面,中秋身上的传统文化味道正在逐渐趋淡;另一方面,留存的中秋文化又被歪曲,中秋变成了送礼收礼的契机,中秋文化变成了行贿受贿的外衣。有几个真正自己消费的人,会只买饼券而不买月饼?因此,即使不考虑反腐败,仅从维护中秋文化来说,也应该对月饼券说不。

 

                                                                                                            来源:扬州日报


中国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