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星期一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新闻评论 >正文
食品勾兑,为何屡屡让人“醋”不及防
2011-08-19 解放日报 作者: 本站管理员 浏览次数: 1668次
[导读]勾兑本无罪,却因滥用“消耗”人体健康

        尽管山西省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纠正了之前记者的 “误读误报”——“陈醋95%为勾兑”为“山西95%以上的醋是添加了国家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且根据专家的观点,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添加,就不存在安全问题。 
 

        然而,“醋”不及防的“勾兑门”之外,味千拉面骨汤、肯德基豆浆等也在日前被曝出勾兑内幕。原本合理的食品添加被一些商家演绎成了滥添加、乱勾兑,事件被曝光时,每每令人猝不及防。这背后,一些食品添加剂“有标准、没检测”,部分被广泛使用的添加剂尚无标准可依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勾兑本无罪,却因滥用“消耗”人体健康

  号称钙质含量是牛奶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的味千拉面汤底,被曝出是用浓缩液勾兑而成的,一公斤浓缩液可以勾兑出100碗汤;每杯售价7.5元的肯德基纯豆浆并非现磨,而是用豆浆粉勾兑而成,每杯成本只要0.7元;还有用工业冰醋酸勾兑的食醋、用水解植物蛋白液勾兑的酱油、用酒精和葡萄糖等调味料勾兑的料酒……种种食品勾兑乱象,让消费者谈“勾”色变。

  其实时至今日,几乎没有一种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食品是不含添加剂、不做任何勾兑的。而这条路,已经走了几千年。

  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人们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1856年英国人从煤焦油中制取的色素苯胺紫。不过,直到20世纪初,食品添加剂才真正让“化学改善生活”成为事实,而“化学化食品”的灾难也紧随而至。

  现代食品工业中本应值得称道的科技发明,如今却屡屡闯祸,甚至“消耗”人体健康。尽管多数专家认为,食品科技本身无害,食品安全灾难频发的源头是食品生产者对科技产品的滥用和恶意使用所导致的。

  眼下,在德国,很多人开始主张吃没有化学添加剂的 “祖母的面包”。事实却是,我们既无法再回到自给自足的年代,也不可能让现代食品工业就此停住脚步。

  ■“有标准,没检测”,食品监管只好“打酱油”

  面对现状,制定食品标准,规范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是必由之路。但目前,国内食品行业却存在“有标准,没检测”的情况。这不但让相关的食品标准和规定处于虚置状态,也让监管人员无处下手。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市面上发现一种由不法商贩研发的 “化学酱油”,只要将砂糖、精盐、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肌苷酸及鸟苷酸这七种调味料及化合物混在一起,就可制作出“化学豉油”。这种“化学酱油”中含有的水解植物蛋白质若用盐酸分解,可能会释放致癌物质。

  酱油跟食醋一样,也分酿造的和配制的。根据国家标准规定,酿造酱油的比例不得少于50%。也就是说,不含任何酿造酱油,只用各种化学物配制的“化学酱油”是违规的。但由于化学酱油配制时间短、成本低,一些商家就用配制酱油冒充酿造酱油卖。

  商家之所以能冒充成功,关键在于无论是旧的国家标准,还是正在修改的新国标里面,都没有涉及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的区分问题,对于配制酱油中是否真的按照规定含有50%以上的酿造酱油,没有办法测定。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