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报告呈现水产业的环境影响;研究发现可持续性养殖的海产品是未来全球食品安全的关键。
首个关于水产业环境成本的全球评估结果显示,与牲畜类相比,海产品养殖对生态破坏较小;水产业的环境效益拥有巨大提升空间。
曼谷/华盛顿特区(2011年6月14日)——世界渔业中心(World Fish Center)和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在对世界主要水产业生产系统和物种的环境影响展开联合调查之后,发布一份全新的综合分析报告;并对全球海产品养殖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进行首次评估。分析发现,在受调查的75个物种生产系统中,产量越大,生态影响越严重;但与其他形式的动物蛋白生产系统(如牲畜)相比,水产业的环境影响较小。
日前,东盟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Southeast Asian Fisheries Development Center)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主题是“到2020年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食物安全”,会上发布了报告《Blue Frontiers:管理水产业的环境成本》,同时发布一份政策建议书。报告指出,在未来20年中,作为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重要动物蛋白来源,水产品的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水产业需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提高行业发展效率,降低环境影响。
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提出了两大亮点:(1)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生产系统和物种,水产业的环境影响差别很大;(2)在对已公布的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报告指出:与其他动物蛋白生产系统(如猪肉和牛肉)相比,水产业的环境效益更高,对环境的损坏较少;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于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而言,水产品可能是最重要的人体健康和营养来源。也意味着,通过确定和共享最佳生产方式、增加创新投资、加大政策和法规力度,水产业可以极大提高发展效益。
由于科学家认识到水产业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领域之一,因此展开了此次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的数据显示,从1970年开始,水产业以每年8.4%的速度增长;2008年,水产业的全球产量达到6580万吨。目前,水产业的产值超过1000亿美元,为全世界供应一半以上的消费水产品,超过野生捕捉的海产食品。
根据2008年以来的所有现有数据,此次研究以物种(13种)、地域(18个)、食物类型(5种)和现有生产系统进行划分,对水产业的全球需求进行比较;科学家对照、比较了75种不同物种生产系统,以确定各物种的环境影响:酸化、富营养化、气候变化、能源需求、土地使用需求和其他生态因素。
经过近两年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
中国和亚洲其余国家在全球养殖海产品的供应量中的份额高达91%。中国一个国家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4%。
在其他供应链末端,欧洲占总产量的4.4%,南美国家占2.7%,南美洲地区占1.9%,非洲占1.6%。
各国最受欢迎的水产品:鲤鱼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最受欢迎;欧洲和拉丁美洲人最喜欢鲑鱼;而在非洲,有鳍鱼(罗非鱼)最受欢迎。
环境影响最大的水产品包括:由于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和鱼类食料,鳗鱼、鲑鱼、对虾和明虾的环境影响最大:;这些物种养殖的环境效益提升空间也最大。
环境影响最小的水产品:双壳类(蚌类和牡蛎)、软体动物和海藻类(位于食物链末端,不需要额外食物)。
鲑鱼生产方式的环境效益:由于鲑鱼需食用野生鱼,鲑鱼生产的环境影响程度较高;相对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北欧、加拿大和智利的鲑鱼生产方法的环境影响较低(在酸化、气候变化、能源需求和土地使用等方面)。
对虾和明虾生产方式的环境效益:中国的对虾和明虾养殖比其他产地国家(例如泰国)的环境影响更大,主要表现在酸化、气候变化和能源需求方面。
水产业vs野生捕渔业:目前,水产品在所有的消费性海产品中占据大量份额,如海藻类(99%)、鲤鱼(90%)和鲑鱼(73%);在罗非鱼、鲶鱼、软体动物、蟹类和龙虾的全球总供应量中占一半(50%)。
报告主要作者、世界渔业中心理事长Stephen Hall博士表示,“此报告对全球水产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分析,指出了水产业未来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正如报告指出的那样,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交流,并颁布政策、采取行动,促进水产业的可持续性,投资开展相关研究,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这些努力将使水产业的发展更加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如果水产业要满足未来对于鱼类的需求,生态可持续性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研究还表明,随着人类对动物蛋白的需求越来越大,水产业是一个高效的食品生产系统;与其他的动物食品生产形式相比,水产业拥有显著的环境效益优势。
每单位重量的水产品对全球氮和磷的排放量小于低于猪肉和牛肉,可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与猪肉或牛肉相比,鱼类可将食物转化成更多可消费蛋白质,浪费量更少。
展望海产品养殖的未来发展,《Blue Frontiers》报告预测,全球水产业产量将继续保持现有增长速度,保守估计到2020年,水产业产量将达到6500万-8500万吨;到2030年,水产业产量将达到7900万-1.1亿吨。而2008年,养殖海产品的产量为6900万吨。
报告合著者、世界渔业中心高级研究员Mike Phillips 谈到,“由于其中产阶级迅速壮大,我们预测中国、印度和亚洲其他国家对鱼类的需求将增长最快。”“目前的发展趋势显示,全球产量增长的大部分将来自于南亚和东南亚,如中国和越南;这些主要生产国将继续将水产品出口至欧洲和北美市场。”
保护国际基金会海洋保护部副主席Sebastian Troëng博士认为,水产业如何在实现产量增长的同时保持环境可持续性,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目前,水产业已经出现很多具有充分根据的问题,如对海洋生态系统和野生渔业的影响。但随着全球渔业的发展为我们敲响警钟,资源消耗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养殖渔业和野生捕渔业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相信,通过加大创新投资、分享最佳发展成果,我们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不对沿海和淡水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负担。”
保护国际基金会印度尼西亚执行理事Ketut Putra也参加了此次在曼谷举行的会议,他也谈到,“随着地区政府希望发展水产业以满足人们对动物蛋白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扩大水产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成本。这份报告非常实用,告诉我们应促进发展哪些物种和生产系统,以降低环境成本。”
在同时发布的政策建议书中,报告为政策制定者、开发和环境机构以及行业专家提供了多种建议。例如,支持水产业领域的创新;确保相关法规同时改进,支持水产业发展中的环境改善;增强国家机构的必需能力,仔细监测水产业的发展,使资助和投资合理用于市场机遇。这些核心建议不仅在全球范围内适用,对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相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