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奶粉领域,跨国品牌的市场份额随着价格一起在上涨。在过去的12个月中,几乎是每两个月左右,这些品牌的婴幼儿奶粉就会出现一波比较显著的涨价。但是,涨价并不妨碍他们市场份额的提升,这些奶粉甚至在某些区域出现短暂的供求失衡。在今年春节前后,内地对这些奶粉的需求,甚至造成了香港的奶荒,一时奶粉一罐难求。
婴幼儿奶粉领域,跨国品牌的市场份额随着价格一起在上涨。在过去的12个月中,几乎是每两个月左右,这些品牌的婴幼儿奶粉就会出现一波比较显著的涨价。但是,涨价并不妨碍他们市场份额的提升,这些奶粉甚至在某些区域出现短暂的供求失衡。在今年春节前后,内地对这些奶粉的需求,甚至造成了香港的奶荒,一时奶粉一罐难求。
现在,作为这种供求关系的某种体现,又一波涨价潮来临,跨国品牌的毛利进一步上升。内地的厂商也在试图利用这种现象。他们将国外奶粉重新包装,然后在国内以外资形象推广,成为这个行业的一种商业模式。
可以说,婴幼儿奶粉正出现一个超额利润区间,即使是同样的奶粉,产自国外的产品能够卖出更好的价格。我们姑且将这种现象,叫做奶粉的“洋溢价”。“洋溢价”的形成,固然与本土主流品牌的丑闻相关。2008年的乳业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一个拐点,本土品牌已经没有办法得到公众的多数信任。
任何品牌都难以避免丑闻,但一个行业在丑闻发生了三年之后,仍然无法获得谅解,那就值得深思了。
从本质上说,跨国品牌并没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在诸种价值的排序中,将股东的需求置于公众健康的考虑之上,乃是普遍现象。
譬如,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但很多准妈妈、新妈妈和她们的家人往往就会遭遇配方奶粉厂家的强力推销。你甚至会疑惑,是不是他们的奶粉比母乳的营养还要好。包括跨国品牌厂家在内,这些推销甚至会违规发生在医院里面。
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说明,所有的公司,都是将利润置于婴儿健康的考虑之上的。不过,国内的公司更甚,将廉价的有毒奶粉添加进入配方食品,在2008年的时候,曾经普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