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20 星期五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国内热闻 >正文
面对食品安全 我们受够了“各自为战”
2011-08-10 慧聪食品工业网 作者: 宁璇 浏览次数: 772次
[导读]我国快餐行业、调味品行业相继爆出让人为之震惊的食品安全问题。

     7月中旬至今,在短短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国快餐行业、调味品行业相继爆出让人为之震惊的食品安全问题——先是味千的“三重门”,在其余音未了之际肯德基的“豆浆门”、“老油门”又迫不及待的粉墨登场,在肯德基还未造成声势浩大的影响之前山西陈醋的“勾兑门”又抢得“戏份”,将这短短一个月的食品安全问题“井喷”现象推演至了高潮。

     在这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潮下,是消费者的愤怒“谩骂”、是媒体们的不断爆料和相关企业的极力“辩解”。大声吵吵的各方:一方是在发泄“私愤”、一方是在“争取”挖掘更多的猛料、一方是在通过各式各样的危机公关以挽救损失的“利益”。从这种形式来看。目前对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关注”存在着“各抒己见”的“各自为战”的问题。这种“各自为战”极有可能将很多看似“情节不严重”的问题以一地鸡毛后不了了之的方式收场,导致问题还是那些问题的尴尬局面。或许,这也是制约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一个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事件的爆料者(多为媒体)、事件的主角(涉事商家)、事件的受害者(包括一切自然人在内的消费者)、还是一直很“低调”的相关监管部门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协同合作的统一战线,共同去预防和抵御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侵袭,从而获得我国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

       监管部门:加快监管方式转变重视“风险交流”的作用。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出来”便已经宣告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失败。一直以来,我国奉行的是“先出事,后打击”的危机应对的监管方式。这种方式也许能够惩治食品安全事故的制造者。但是,绝对不能弥补事件所造成的伤害。比如,对三聚氰胺事件主犯的惩罚能够挽回已经受害儿童的性命吗?或许这种监管能对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但是,我国三聚氰胺事件后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告诉了我们“杀一不一定能儆百”。所以,监管部门监管方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了。

     2011年4月,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在那次论坛上,被提及最多的是我国食品监管需要从“危机应对”向“风险预防”转变。

     什么是风险预防?一言以蔽之,“风险预防”就是指在食品安全问题没发生之前便开始对可能发生问题的隐患进行监控和预防。这种监控和预防需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和充分、透明的多层次全方位的“风险交流”等环节相结合来实现。

     尤其是在“风险交流”的环节上,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称:“这是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防’的薄弱环节。”也正是因为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将科学的真相通过类似新闻发布会的方式通过媒体告知大众,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比如“牛肉膏”此类失实报道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监管部门在加快监管方式转变的同时。“风险交流”环节的充实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在4月份的国家食品安全论坛上陈君石院士还做出了以下建议:首先,政府要专门设置从事风险交流的机构,加强投入和专门人才的培训。其次,要建立一个权威的科学信息平台,用科学的权威来弥补政府信任度不高的问题;两外,要形成有能力的媒体舆论导向,要形成专业的媒体宣传。总之,食品安全信息交流、风险交流不是某一家,某一个人的事情,是政府科学家、行业、媒体共同的努力,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机制。


中国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