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20 星期五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新闻评论 >正文
月饼里应留住“原味”的馅
2011-09-05 扬州晚报 作者: 王子明 浏览次数: 248次
[导读]中秋将至,本报记者探访扬城月饼店、馅料店、生产厂家,发现一些小店在月饼馅料上玩文字游戏,号称“水果月饼”,却仅仅有“水果味”。

        中秋将至,本报记者探访扬城月饼店、馅料店、生产厂家,发现一些小店在月饼馅料上玩文字游戏,号称“水果月饼”,却仅仅有“水果味”。记者的调查显示,本市做月饼馅料的主要有三家店,它们的水果馅,全是“果味”,而没有水果,借口也几乎一致:水果成本太高了。

        “水果月饼”没水果,这是个诚信问题,然而,又不仅仅止于诚信。

        倘若只把月饼当作一类普通的食物,只要所加的“果味”料剂不危及我们的健康,似乎也无可厚非;但这是月饼,这是一年才吃一次的特殊食俗,里面有传统,有文化,吃着名不副实的各类月饼,心里总不是个滋味。

        这不禁再度引发人们对传统民俗境遇的担忧。如果说前几年屡屡爆出的“天价月饼”“豪装月饼”,是送礼文化对传统节日的侵蚀,那么此次月饼的“不对味”应该可视作传统的民俗遭遇现代工业流水线的尴尬,要满足大量的市场需求,商业化的成本算计必然侵蚀“原汁原味”的民俗。中秋的月饼是一例,之前的山西老陈醋勾兑风波也是同样的道理。

        严格说来,这可能算不上食品问题,但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不仅在于让人们吃得放心,还应充当传统食俗的守望者。

        在中学的课本上,学到价格与市场的关系时,教科书上会拿月饼作一个特例,说它作为特殊的时令商品,不会遵循一般的市场价格原则;同样的,在食品的工业化进程中,月饼、粽子、老陈醋等传统的民俗、手艺,也应该享受特殊的待遇。

        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手工技艺,应该有意识地保护与传承,让人们多一些怀旧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传统食俗的民间推广,让更多年轻人学会打月饼、包粽子等手艺,而不必全都依赖工业化的生产。

        自从端午节被韩国“申遗”后,我们就对传统节日、习俗有了一种习惯性的焦虑,其实,保住传统的原汁原味,本当可以从这些生活的细节入手。

 


中国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