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过山车”呼唤规范的产销模式
2012-05-16
河南日报 作者:
Superman 浏览次数:
1326次
[导读]一个时期以来,一些蔬菜价格演绎了“过山车”一般的疯狂行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有起伏是正常现象。但过度的起伏,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农民增收。价格的大起大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蔬菜价…
多级批发和多级零售的流通链条也有对价格波动的放大效应。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大致要经过“菜农-小贩-产地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小贩-市民”七个环节,每个环节至少加价5%至10%。尤其是“最后一公里”,即从批发到零售市场的加价,有时菜价会上涨一倍以上。据统计,正常情况下国内蔬菜流通成本占到最终菜价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流程说明,当蔬菜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价格上涨幅度将会层层放大,并且环节越多,涨价幅度可能越大,而最终价格上涨将由消费者承担;相反,当蔬菜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时,中间商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维持稳定的利润率,甚至通过退出经营来避免风险,而蔬菜的易腐性使得蔬菜一旦成熟,就必须卖掉,菜价下跌大部分会由菜农最终承担。这正是去年的情况,白菜价格8分钱1斤,也要卖掉。
其实,蔬菜涨价幅度最大的环节,是在“最后一公里”。一方面从表面上看有垄断因素存在:摊位租金、进场费等属于垄断性收费,实际上反映了城市中心地带稀缺的场地租金。昂贵的地租是“最后一公里”推高菜价的经济原因;另一方面,在菜市场内,摊位众多,场外还有流动的菜贩,为躲避“城管”四处游击。这时又存在着菜贩间的过度竞争,每个菜贩的销量有限,必须大幅度加价,才能维持在城市的生存。这实际上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难以回避的困难,大量低技能劳动力涌进城市,无法在正规部门就业,便以贩菜等职业为生,结果导致这些行业过度竞争与高价格并存,这将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
实践证明,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形式就是多级的批发和零售体系,要把农户生产的数量极小的蔬菜运销到数千里之外的全国各地,没有这个体系是办不到的。中间环节过多尽管是当前推高菜价的一大原因,但是这些中间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流通环节的数量本身就是市场竞争下选择的结果。市场竞争保证了每个环节都在以最低的成本执行蔬菜运销中的特定职能,如收集、检验、分级、包装、运输等等,任何多余的或者无效率的环节都会被市场淘汰掉。因此,虽然流通环节费用高昂或者风险过大,这是目前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所必须承受的代价。由此可知,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主张通过减少流通环节来降低流通费用和菜价涨幅,显然是不正确的。
宏观调控错位,加剧了市场波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生产逐渐远离城市,集中于某一产区,形成了规模相对集中、有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大中城市的蔬菜产销模式也由过去的“城郊为主、外埠调剂”,演变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蔬菜主产地集中供应的全国性流通格局。而近两年各地政府补贴扩建城郊“菜篮子”基地,以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城市郊区,发展蔬菜生产,扰乱了市场信号,尤其是一出现蔬菜短缺,蔬价大幅度上涨时,就开始补贴当地的城郊农户,恢复蔬菜生产,这是一种顺周期的调节,反而和蔬菜价格波动形成共振,加剧了市场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