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食品店的物流体系的演变过程
2011-08-01
中国食品报 作者:
本站管理员 浏览次数:
1330次
[导读] 7—11便利店于1927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创立,营业时间由上午7时至晚上11时,后由日本零售业经营者伊藤洋华堂于1974年引入日本,从1975年开始变更为24小时全天候营业。发展至今,店铺遍布美国、日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最大连锁店体系。
7—11便利店于1927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创立,营业时间由上午7时至晚上11时,后由日本零售业经营者伊藤洋华堂于1974年引入日本,从1975年开始变更为24小时全天候营业。发展至今,店铺遍布美国、日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最大连锁店体系。
每一个成功的零售企业背后都有一个完善的配送系统支撑。7-11也不例外。从一开始采用的就是在特定区域高密度集中开店的策略,在物流管理上也采用集中的物流配送方案,这一方案每年大概能为7-11节约相当于商品原价10%的费用。
一间普通的7-11连锁店一般只有100~200平方米大小,却要提供23000种食品,不同的食品有可能来自不同的供应商,运送和保存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每一种食品又不能短缺或过剩,而且还要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随时能调整货物的品种,种种要求给连锁店的物流配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配送系统的演进
7-11的物流管理模式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三种方式的变革。起初,7-11并没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它的货物配送依靠的是批发商来完成的。早期日本7-11的供应商都有自己特定的批发商,而且每个批发商一般都只代理一家生产商,这个批发商就是联系7-11和其供应商间的纽带,也是7-11和供应商间传递货物、信息和资金的通道。
对于7-11而言,批发商就相当于自己的配送中心,它所要做的就是把供应商生产的产品迅速有效地运送到7-11手中。
渐渐地,这种分散化的由各个批发商分别送货的方式无法再满足规模日渐扩大的7-11便利店的需要,7-11开始和批发商及合作生产商构建统一的集约化的配送和进货系统。7-11改变了以往由多家批发商分别向各个便利点送货的方式,改由一家在一定区域内的特定批发商统一管理该区域内的同类供应商,然后向7-11统一配货。集约化配送有效地降低了批发商的数量,减少了配送环节,为7-11节省了物流费用。
与其让别人掌控自己的经脉,不如自己把自己的脉。7-11的物流共同配送系统就这样浮出水面,共同配送中心代替了特定批发商,分别在不同的区域统一集货、统一配送。 自建配送中心夺回配送主动权
配送中心有一个电脑网络配送系统,分别与供应商及7-11店铺相连。为了保证不断货,配送中心一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保留4天左右的库存,同时,中心的电脑系统每天都会定期收到各个店铺发来的库存报告和要货报告,由电脑网络把相关信息传给供应商。
7-11配送中心在收到所有货物后,对各个店铺所需要的货物分别打包,等待发送。第二天一早,派送车就会从配送中心鱼贯而出,择路向自己区域内的店铺送货。整个配送过程就这样每天循环往复,为7-11连锁店的顺利运行修石铺路。
配送中心的优点还在于7-11从批发商手上夺回了配送的主动权,7-11能随时掌握在途商品、库存货物等数据,对财务信息和供应商的其他信息也能握于股掌之中。
有了自己的配送中心,7-11就能和供应商定期举行一次定价谈判,以确定未来一定时间内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这就省下了每次和供应商讨价还价这一环节,为自己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费用。
按食品的保存温度追求精细配送
随着店铺的扩大和商品的增多,7-11的物流配送越来越复杂,配送时间和配送种类的细分势在必行。以台湾地区的7-11为例,全省的物流配送就细分为出版物、常温食品、低温食品和鲜食食品四个类别的配送,各区域的配送中心需要根据不同商品的特征和需求量每天作出不同频率的配送,以确保食品的新鲜度。新鲜、即时、便利和不缺货是7-11配送管理的最大特点。
日本7-11也是根据食品的保存温度来建立配送体系的。日本7-11对食品的分类是:冷冻型(零下20摄氏度)、微冷型(5摄氏度)、恒温型、暖温型(20摄氏度)。不同类型的食品会用不同的方法和设备配送,如各种保温车和冷藏车等。
除了配送设备,不同食品对配送时间和频率也会有不同要求。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食品如冰淇淋,7-11会绕过配送中心,由配送车早中晚三次直接从生产商门口拉到各个店铺。对于一般的商品,7-11实行的是一日三次的配送制度,凌晨3点到7点配送前一天晚上生产的一般食品,上午8点到11点配送前一天晚上生产的特殊食品如牛奶、新鲜蔬菜,下午3点到6点配送当天上午生产的食品。
为了确保各店铺供货的万无一失,配送中心还有一个特别配送制度。碰到一些特殊情况造成缺货,每个店铺可以向配送中心打电话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