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使中国正成为国外食品安全检测商业机构的“黄金市场”。在第六届食品安全国际论坛暨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2011年年会上,美国前任农业部副部长约瑟夫·郑博士建议,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食品安全第三方检测机构,而且中国应该更全面地研究食品安全事件所带来的经济成本问题。
首先解决添加剂检测问题
约瑟夫·郑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顾问。他说,食品安全问题在发达国家也尚未找到终极解决手段,但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来自于细菌和微生物感染,而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数是人为添加导致的,尤其是非添加剂类的化学品违禁加入食品,导致中国的食品在市场上的信誉度降低。而这样的食品安全现状需要更可靠的检测。”这使中国正成为国外食品安全检测商业机构的“黄金市场”。
约瑟夫·郑博士认为,在中国最需要区分的是,真正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过量和使用非法的食物添加剂,对此,教育机构和媒体都有很大的责任向消费者提供正确信息。郑博士说:“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外知名食品监测机构争相进入中国市场,比如欧洲的EKO-LAB、美国的食品检测商业机构,这也意味着,中国必须加快建设自己的食品检测能力,占领这一市场,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建立自己的食品检测机构的信誉度。”
他建议,中国有众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分工合作,鼓励更多的学者加入这项工作,解决各类化学添加物质的快速检测问题。同时应当建立一个权威性的信息中心,及时澄清网络上那些关于食品安全的不科学的信息传播。从长期来看,中国还应该建立一些高质量的研究中心,从化学、微生物、基因组学、行为科学等方面联合进行食品安全研究。
食品信任危机带来出口困境
郑博士说,近年来中国食品企业已经开始加强对质量的监控,但是“重要的是中国的产品要有更稳定的质量,而不是关注一下就好一点,不关注就又下降了;或者是第一批产品质量最好,随之则质量和价格一起下降,最终不得不用量来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下降”。约瑟夫·郑说:“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生命力注定不会长久,而且很难树立品牌效应。现在美国FDA对中国食品的监测要远远严格于对别的国家的食品,对中国食品的检测数量是其他国家食品检测数量的三倍。而且按照美国的规定,那些检测费用都必须由当地的进口企业支付,这势必会影响中国食品出口到美国的价格。对中国食品的信任危机一旦无法解决,将会给中国的食品出口企业带来贸易上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