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3 星期五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营销技巧 >正文
市场化主导下中晚籼稻收购策略
2011-09-05 中华粮网 作者: 浏览次数: 4261次
[导读]根据农业部消息,预计2011年中国秋粮面积为11.57亿亩,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目前长势好于去年,为实现全年粮食稳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农业部消息,预计2011年中国秋粮面积为11.57亿亩,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目前长势好于去年,为实现全年粮食稳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统计局8月30日发布信息,全国早稻总产量为3276万吨,比上年增产143万吨,增长4.5%。另据《中华粮网》稻谷供需平衡调查分析,预计2011年度全国稻谷种植面积在4.58亿亩,产量19900万吨,比2010年19700万吨,增加200万吨,增长1%。

        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国家提振粮食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稻谷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早籼稻开秤之后,市场收购价从每50公斤110元,直线上升至115元,有的地区达120元以上,远远高于国家规定每50公斤(下同)国标三等早籼稻最低收购价102元。8月下旬以来,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等中晚籼稻零星上市。从主产区之一的湖北省襄阳市了解到,目前国家二级中晚籼稻收购价格136元、普通杂交中晚籼稻125元,也大大高于国家规定国标三等中晚籼稻107元的最低收购价。综合多方面情况分析,今年不但不能启动早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而且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市场化收购将成为今年中晚籼稻收购的主流。在此情况下,要认真研究收购策略。

        引导加工企业积极收购。中晚籼稻收获季节,天气逐渐降温,稻谷水分较大。如果农民放在家中存放,限于储存条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出现鼠霉虫雀的危害,尤其是高水分的稻谷极容易发生沤黄,产生黄粒米。在粮食供给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大米中一旦出现黄粒米,市场售价就大打折扣。

        象其它粮食品种一样,中晚籼稻也是季节性生产的商品。一旦错过收购季节,在今年粮价呈上升阶段的格局下,加工企业如果不抓住时机收购,不但会出现生产原料不足,同时也面临着后期购进稻谷的高价位,使本来就很低的加工利润被高成本的生产原料所抵消。

        今年虽然稻谷大多数稻谷主产区受到干旱影响,但是干旱的另一面是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好,只要有水源的地方,稻谷的内在品质好,出米率高。

        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大米加工企业都应在稻谷上市季节不失时机,大力开展收购工作。

        指导储备企业把握节奏轮入收购。各级储备稻谷2—3年轮换一次,尤其是现在普通杂交稻逐渐减少,不易长期保管的优质稻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更要严格轮换时间。考虑到从国家到地方对储备稻谷都提供轮换费用,相比其它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实际,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把握储备稻谷的轮出轮入节奏。

        现在很多地方的储备稻谷采取抵补轮换的方式,在稻谷大上市季节,要指导储备企业不要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轮出稻谷,以免短期内打压市场粮价;储备企业在轮入稻谷时,要按照市场价格轮进,不要提高价格,造成短期内稻谷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造成市场粮价剧烈波动。

        鼓励销区到产区收购。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不平衡性、局部地区遭遇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粮食的季节性短缺问题等,需要通过粮食流通来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流通费用的办法之一,就是搞好产销衔接,鼓励销区在粮食上市季节到粮食产区采购粮食。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产区收购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费用,降低成本,加快粮食流通速度。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收购。虽然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进行了多年,但是目前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没有到位。在市场化收购主导市场、粮食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不能启动的情况下,这些企业难以得到政策性收购资金支持。而这些企业有相当庞大的国有资产,如土地、仓库、熟练工作人员等资源。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牵线搭桥,在资源的前提下,引导粮食加工企业、粮食储备企业、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等与粮食购销企业合作,利用这些企业的资金和加工优势,发挥粮食购销企业的网点、资产、人员优势,联合收购,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益。

        严肃政策维护农民利益收购。粮食市场化收购形势下,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督促各类粮食收购企业坚持质价标准,严格按照“随卖随结、现卖现结、不打白条”的原则收购。同时要规范企业的代储行为,凡是没有经济实力、效益不佳、资信不好的企业,一律不得从事粮食代储业务。对无证收购、欺行霸市、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维护正常的粮食市场秩序。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