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 星期天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国内热闻 >正文
40年紧盯菜篮子,他们把更有味道的蔬菜送上餐桌
2020-01-03 科技日报 作者: 张晔 浏览次数: 1579次
[导读]40年紧盯菜篮子,他们把更有味道的蔬菜送上餐桌

    全国第一个辣椒杂交品种“早丰1号”,连续多年栽培面积占全省70%的“苏蜜1号”西瓜,享誉华东的“苏椒5号”辣椒、“春丰”甘蓝……近日,记者从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农科院)获悉,该院蔬菜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所),累计育成省级以上审鉴定品种220个,蔬菜品种与技术覆盖全省65个县市蔬菜主产区。

  “新时代,饭碗里有饭了,还要有菜才能吃得更好更香,吃得更有味道、更加健康。”江苏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告诉记者,消费需求迭代正在驱动蔬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格局发生新变化,“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让人们的饭桌对新奇特异蔬菜品种有了更多期待。
  破解种子要靠“别人”的尴尬
  近年来,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亿亩左右,年产量在7亿吨以上,年销售量占世界总量的50%。作为蔬菜生产与消费大省的江苏,2018年蔬菜播种面积2136.7万亩,蔬菜总产量5625.1万吨。
  过去,我国许多蔬菜品种都是从国外引进,打破蔬菜种子种苗依靠“别人”的尴尬局面,成为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重要攻关任务。
  针对华东和江苏市场的需求,蔬菜所确立了育种主攻方向,重点开展辣椒、番茄、茄子、西甜瓜等近30种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及科技服务工作。建所40年来,一大批优良蔬菜成果和高效栽培技术,大大推动了江苏乃至全国蔬菜产业的发展。该所诞生了我国第一个辣椒杂交品种——早丰1号;苏椒5号则备受种植者和消费者追捧,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主栽品种。近年来,科研人员加紧开展辣椒抗疫病和病毒病候选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工作,为抗病育种加码助力。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番茄抗病育种的单位之一,江苏农科院在上世纪70年代牵头完成全国番茄病毒种类鉴定及分布研究,随后成功育成苏抗1-9号番茄,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新型栽培模式告别靠天吃饭
  在加强品种选育的同时,配套栽培技术也成为研究热点。蔬菜栽培研究专家沈善铜介绍,江苏农科院研发出江淮地区大棚蔬菜高效栽培与综合利用、营养液无土栽培等技术,在生产上得到广泛推广。近年来,在蔬菜设施栽培、无土栽培及设施农业规划设计、蔬菜高效精准LED光质光谱研究及蔬菜超高产营养机理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蔬菜种植有了科研助力,菜农再也不用靠天吃饭。
  “科技服务与科技创新是我们工作的两大主线。2003年,蔬菜所成立了江苏省江蔬种苗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蔬菜所又在院知识产权平台上,以转让品种权、合作开发等形式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协助种子企业繁种与技术服务。”蔬菜所所长王伟明介绍说。
  成果转化是走向生产、服务生产的必由之路。如今,蔬菜所已在苏州、宿迁、无锡等地共建产业研究院5个,为地方专项、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2018年1月,盐城响水县与江苏农科院共同成立了江苏首家西蓝花产业研究院,目前,已推广试种新品种60余个,推广新技术8项,大大提高了西兰花种植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为响水西兰花供应国内各地市场,输送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智能机械让种植省时省力
  过去,科研人员为提高产量,在育种技术上苦下功夫;如今,“省时”“省力”成为了蔬菜培育的新命题。
  “前几年国内蔬菜产业非常兴旺,因为当时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如今人工成本上涨后,竞争力大大降低。因此,急需推广蔬菜产业的机械化与智能化,研制出适合国内种植条件的农业机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友军认为,江苏农科院在蔬菜产业机械化方面已进行了有益探索与逐步推广。
  专家表示,蔬菜机械化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结合支撑。经济适用的装备技术、完备先进的园区规划、方便作业的棚室内设施结构、简化规范的栽培技术、因地制宜的农具选择、完整统一的质量作业要求等,都是蔬菜产业实现机械化需要考虑的问题。
  2019年10月,江苏农科院装备所承担的“设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配套技术研发”通过验收。这一在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实施的项目,让人们感受在蔬菜培育中,机械化几乎贯穿了全过程。(作者: 张晔   季天宇)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