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教育部就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举行发布会。据介绍,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共计51万余所,设有食堂的学校38万户,约占全国学校总数的74.51%。教育部要求,严格落实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提高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对学校食堂进行可视化监督。(10月29日中新网)
事实上,2019年3月,《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公布,提出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起施行。此次重申,是因为《规定》发布后,仍然有一些地方的学校食堂出现安全问题。可以说,在一些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校长陪餐制”也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
如果把“校长陪餐制”仅仅作为一种“舌尖上的安全”的任务,而不是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环,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去应付,早晚会埋下安全隐患。
“校长陪餐制”不能止步于一种“捆绑”效应,让校长、副校长或其他班的成员进行陪餐,倒逼他们重视学生用餐安全,而是要把它当成德智体美劳那样的课程,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内生力,让学生在食堂吃饭成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让“校长陪餐制”陪出良好生态。
陪出“舌尖上的安全”,就要提前进入食堂察看环境设施及操作人员卫生和饭菜质量,并在饭后记录下对每餐的评价和整改意见,甚至引进家长陪餐制度,及时公布菜谱,主动接受监督。
陪出“家的味道”,就是要建立家长餐饮联系制度,把每日菜谱及其使用食材,通过家校群传给家长,便于家长对家庭用餐互补、搭配。
陪出好的生活方式,就是要在餐厅利用碎片时间向孩子传播健康饮食观念,比如,学生不吃早餐,缺乏运动,用含糖饮料代替水,吃一些垃圾食品,吃街边摊,吃冰箱里过期的食品等等,这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
陪出好的修养,就是要让学生从领饭到用完午餐离开食堂的整个过程简短有序,取餐、送盘等环节基本没有排队拥堵现象,用餐期间不喧哗,不浪费。
在这里,陪餐不仅是了解学校饮食安全营养保障的渠道,也是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桥梁。不仅从源头杜绝隐患,更从心头上滋润孩子们健康成长。校长的每一次言传身教,都会让生活化教育更接地气。所以,“校长陪餐制”必须从大健康、大教育的思维出发,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