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海水产研究所完成的“石斑鱼种质库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创建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创建了石斑鱼育种活体库、冷冻库及信息化平台,在我国北方实现了石斑鱼种质多元化长期保存及产业化应用;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石斑鱼精子冷冻库,冷冻保存了10多种石斑鱼精子,实现了石斑鱼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并率先研发了石斑鱼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在国内首次培育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
解决石斑鱼种质资源收集问题
山东是我国海水养殖大省,产量和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但近年受消费市场、养殖品种结构不良等影响,北方主要鱼类养殖产业低迷,养殖效益下降,产业发展受限,因此研发新的养殖技术和品种、拓展养殖新领域是养殖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我国有石斑鱼36种,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海域,是珍贵的鱼类种质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野生资源的过度捕捞和开发,缺乏对鱼类种质资源和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技术,石斑鱼种质资源面临衰退现象。”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田永胜表示,长期的集约化养殖和近亲繁殖导致养殖石斑鱼种质退化、病害濒发。另一方面,由于石斑鱼育种技术研究相对滞后,养殖企业面临养殖新种质缺乏困境,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石斑鱼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我国北方开展石斑鱼养殖,首先必须解决种质资源收集和长期保存、育种核心群体构建、养殖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健康养殖新模式的创新等问题。
引进培育十余种石斑鱼
“该项目实施之前,石斑鱼在我国北方养殖还是空白,国内在石斑鱼繁育技术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苗种成活率极低,养殖品种单一、良种缺乏、生长速度慢、病害多,而且养殖群体中雄性数量少、雌雄成熟不同步等问题制约着石斑鱼养殖产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田永胜告诉笔者,从2010年开始,在国家863计划课题、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和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等项目支持下,团队开展了石斑鱼种质库的建立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在石斑鱼种质活体库、冷冻库和种质保存信息平台建立石斑鱼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和优良杂交种培育以及石斑鱼优良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及健康养殖新模式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实现了“南鱼北育、南鱼北养”的新突破,获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我们将群体选育、杂交育种、精子冷冻保存等技术相结合,创建了石斑鱼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在国内首次培育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田永胜说。
该项目创建了石斑鱼育种种质活体库、冷冻库及信息平台,实现了在北方石斑鱼种质多元化、长期保存及产业化应用;创建了国内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石斑鱼育种活体种质库,在北方引进和培育了鞍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等10种石斑鱼育种群体,达3538尾,建成我国北方种类和数最多的石斑鱼活体种质库;在国内外首次开展鞍带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等石斑鱼精子冷冻保存技术研究,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石斑鱼精子冷冻库,冷冻保存10多种石斑鱼精子,实现石斑鱼种质资源长期保存,并将冷冻精子广泛应用于石斑鱼杂交育种和优良苗种大量培育;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石斑鱼胚胎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突破了石斑鱼胚胎经-196℃冷冻保存成活的瓶颈,获得了冷冻成活胚胎并孵化出鱼苗,胚胎成活率达9.71%~12.15%,孵化率达23.16%,同时构建了石斑鱼3个细胞系和细胞库。
实现大规模养殖
该团队将石斑鱼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和精子冷冻库建立技术应用到石斑鱼杂交育种和优良苗种的大规模培育,培育苗种达1700余万尾。解决了石斑鱼人工繁殖生产中精子量不足的问题,克服了石斑鱼雌雄鱼成熟不同步以及不同品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地理隔离问题。“通过精子冷冻库的建立和应用大大降低了亲鱼养殖成本,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石斑鱼种质资源得到了长期有效的保存。”田永胜告诉笔者,利用该项目建立的育种技术已经实现了杂交优良苗种的大量培育,解决了生产中优良苗种缺乏的问题,实现了优质苗种和健康养殖技术的大规模推广。目前,该项目成果已推广至河北、天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并且将云龙斑苗种推广至日本和韩国,创造经济效益达10亿元。
“此外,我们还创新了石斑鱼优良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及健康养殖新模式,实现了‘陆海接力’高效养殖。”据田永胜介绍,通过对石斑鱼繁育生物学、生殖调控、营养因子调控、病害防治、工厂化循环水生物控制等技术研究,实现了石斑鱼苗种在北方的大规模繁育。同时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离岸大型网箱养殖有机结合起来,集成创建了“陆海接力”高效养殖模式,年产量达500吨,养殖成活率达97%,实现了石斑鱼在北方全年高效养殖。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的过渡阶段,养殖区域由陆基到海基,由近岸到离岸及深远海。工厂化循环水、离岸大型网箱及两者相结合的“陆海接力”养殖模式是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实现养殖的绿色、协调、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