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 星期天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国际热闻 >正文
美国诉中国白羽肉鸡“双反”:借“鸡”发难为哪般?
2016-05-13 作者: 浏览次数: 598次
[导读]5月10日,美国就中国白羽肉鸡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案(DS427)的执行措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项下提出了磋商请求。

为了白羽肉鸡的出口事宜,美国近日与中国再起争端。

5月10日,美国就中国白羽肉鸡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案(DS427)的执行措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项下提出了磋商请求。

据了解,美国在投诉中要求中国向美国鸡肉开放市场,特别是在亚洲受到广泛欢迎的鸡爪。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2015年仅向中国出口了1500万磅鸡肉、火鸡肉和鸡蛋,而反倾销关税开征之前的2009年,美国向中国的出口总量为7.29亿磅。

中国为执行世贸裁决多次调整税率 美国认为“这还不够”

中国商务部10日在声明中称,此前,为执行世贸组织关于美国诉中国白羽肉鸡“双反”措施案的裁决,商务部2013年12月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白羽肉鸡产品所适用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进行再调查,并于2014年7月作出再调查裁定,在中美双方商定的合理期限内完成了执行工作。路透社10日在报道中也印证了这一点。该报道称,2010年,中国对美国白羽肉鸡产品征收最高105.4%的反倾销税和最高30.3%的反补贴税。而2014年,这两项关税最高税率分别降至73.3%和4.2%。但弗罗曼和美国肉鸡产业显然认为“这还不够”。

“美国这次提出磋商请求,有点‘先礼后兵’的意思,如果磋商成功,可能就不告中国,这是要逼着中国去谈的节奏”,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11日对《环球时报》说,中国肉制品市场很大,发展也快,就连澳大利亚官方都说“现在的中国,铁矿石要得不多了,反而需要更多的牛肉、奶制品”,这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14亿人口每人多吃一顿肉,就是一个巨大、可观的数字,因此美国非常看重中国肉制品市场。美国《华尔街日报》10日说,中国扩张中的中产阶层需要消费更多的蛋白质,可中国却用关税阻止美国肉鸡厂商有效进入鸡肉制品海外最大的市场。该报道的潜台词似乎是“这怎么行?”该报同日配发题为“哭泣的鸡”的图片显示,2009年,美国对华肉鸡产品出口量在7亿磅上下,到2014年降至2亿多磅,2015年中国更因担心禽流感大幅限制进口美国肉鸡制品。

中美肉鸡争端已有7年

肉鸡争论在中美之间已经进行了7年。2009年4月,中国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抗议美国2009财年拨款法案中包含的727条款。而在727条款的框架下,美国能有效地禁止中国禽制品通过任何渠道进入美国。

随后,中国对进口的美国白羽肉鸡启动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010年9月,中国商务部先后认定美国白羽肉鸡存在补贴和倾销行为,令中国国内相关产业受到实质损害,因此裁定对美国进口的白羽肉鸡征收4%~ 30.3%的反补贴税,以及50.3%~105.4%的反倾销税,期限均为5年。

而到了5年期满的2015年,中国商务部公告称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白羽肉鸡继续征收反补贴税。

“中国、美国之间对肉鸡的消费偏好是不同,这种不同造成了当年美国廉价鸡制品得以冲击国内市场。”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副研究员郭静利告诉记者,“中国人爱吃鸡爪,美国人则普遍选择鸡胸肉吃,并且在美国大型规模化的饲养模式下,肉鸡生产成本极低,截至中国提出双反调查的2009年,中国市面上接近九成的进口鸡肉来自美国。”

参与了此前“双反”调查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马闯表示,“从2003的非典到2005年的禽流感,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元气大伤,2006年整个鸡肉进口市场放开,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9年,大量的进口鸡肉使得中国白羽肉鸡产业更加疲弱。”

事实上,美国在积极对外销售白羽肉鸡的同时,也利用各种办法禁止或限制其他国家的鸡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比如中国肉鸡就一直难以进入美国,这几乎演变成一种“单向贸易”。

中国肉鸡产能快速扩大

随着2010年开始征收反倾销关税以来,中国肉鸡产业迎来一轮休养生息并蓄势待发的发展机遇,不过,这种机遇窗口随着迅速扩张的肉鸡产能而再次趋向关闭。

“从过往的情况来看,2008年~ 2012年,每年白羽肉鸡的引种增长量大概有3%~5%,中国白羽肉鸡市场在这个时期盈利比较稳定。”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白羽肉鸡联盟、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李景辉表示,“由于2011年~2013年引种量均超过10%,致使市场无法承受,从2010年引进祖代白羽肉鸡100万套,到2013年的154万套,3年间增加50%。其结果是2011年盈利、2012年几乎不盈利,再发展到2013年以后年年亏损。”

不过,眼下中国肉鸡养殖业大概又要迎来一波发展浪潮。国泰君安农业分析师王乾告诉记者,我国的祖代肉鸡都引自国外,而现在最大进口地美国出现疫情,由此预计全年引种量仅为均衡水平的30%,这可能导致行业产能大幅收缩。

据了解,由于国内生物育种体系不完善,曾祖代种鸡养殖环节缺失,祖代种鸡苗依赖国外进口,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是我国主要供应国。而2015年由于禽流感疫情爆发,美英澳等国的禽类产品(包括种禽)相继被禁止进口。2016年1~4月,全国累计引种仅2.42万套。其他可替代供种国,如新西兰、西班牙、荷兰等,受制于产能、审批资格等因素,供种能力极为有限。

而在理论上,1套祖代鸡可产生5000只肉雏鸡,2.42万套仅意味着1亿多只肉鸡,对于中国这样的肉鸡消费大国而言,供应量明显偏少。

“洋快餐、学校工厂食堂等团体消费是白羽肉鸡的重要销售渠道。”王乾说,“现在这种消费在触底回升。以KFC为例,2016年一季度单店销售额同比增速为12%,增速环比提升6个百分点。”

美国政府借“鸡”发难为哪般?

名为申诉实则另有企图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据了解,美国在向世贸组织提起的申诉中要求中国向美国鸡肉开放市场,特别是对亚洲受到广泛欢迎的鸡爪。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2015年仅向中国出口了1500万磅鸡肉、火鸡肉和鸡蛋,而反倾销关税开征之前的2009年,美国向中国的出口总量为7.29亿磅。

5月11日,中国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表示中方尊重世贸组织裁决,已以符合世贸规则的方式完成了本案执行工作。中方对美方提起“磋商请求”表示遗憾,将根据世贸争端解决程序予以处理。

英国《金融时报》11日报道称,美国政府之所以此时“起诉”中国,一方面是受政治因素驱动,另一方面是希望争取国会在明年奥巴马离任前批准TPP,这是美国20多年来谈判达成的规模最大的贸易协议。

有美国媒体分析称,美国政府此刻提出申诉还有一个算盘就是阻挠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希望通过这一举动推迟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时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按现行的标准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的调查。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表示,中国肉制品市场很大、发展也快,当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居民对于肉食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美国非常看重中国肉制品市场。

“美国对中国的一些贸易申诉行为往往是片面强调一点,而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两国贸易关系。以美国向中国出口鸡肉、鸡爪等产品为例,美国一直以来从中获益很多,但却只是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而片面对待中国,一些本可以依靠协商解决的贸易分歧,却不积极配合,而是采取强硬的态度制造麻烦。这非常不利于两国贸易正常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一向恪守世贸规则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一直是世贸组织规则的遵守者。面对美国之前的众多无理申诉,中国也是始终坚持在规则范围内解决问题。专家指出,去年2月11日,美国就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措施,提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最终双方于今年4月14日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并认定这是美国的误解行为,确认中国政策目标并非为出口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中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采取贸易措施。2014年8月,由于含有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的一种),中国宣布禁止从6家美国肉类加工厂和6家冷库进口猪肉。此前,莱克多巴胺作为养猪添加剂已遭到将近200个国家禁止。面对事实,美国监管方最初依然选择反驳,但在去年,还是选择了配合中国瘦肉精的检疫条款。

“可以看到,中国对待世贸组织规则的态度是十分认真、负责的,不会像个别国家那样无端地制造麻烦。中国在履行世贸组织规则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林桂军说,倒是欧美等国家往往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对于本国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采取过度保护的措施。

贸易保护终将损人害己

相比于中国的恪守规则,在国际贸易中中国遭受的境遇非常不公。林桂军指出,贸易保护主义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受害者”,而这一过程中,欧美等国指责中国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例如说中国贸易增长快是因为汇率,那么其他具有相同汇率情况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实现这样的贸易增长;还有说中国对钢铁等产业的补贴,事实上中国这些产业具备绝对优势,根本用不着所谓的补贴。

近日,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6年春季)》指出,当前,一些国家试图通过贸易限制措施保护国内产业,中国遭遇的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明显加剧。一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37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加55.6%,特别是钢铁行业遭遇多个国家贸易救济调查。

更有甚者,近日,欧洲议会竟赤裸裸地表明为了贸易保护而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复旦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宋国友表示,欧洲认为如果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他们将丧失一个有效的贸易保护工具。但欧洲要明智地认识到,利用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给欧盟带来的实际收益充其量每年数亿美元,而以破坏中欧正常经贸关系为代价,实际的损害远不止这点收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加里·赫夫鲍尔表示,当前存在一种风险,即中美贸易关系进入一个“极端敌对期”,这对这两个经济体来说都是“凶兆”。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