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崔永元发出了《和柯炳生聊聊》的文章,向农大校长柯炳生隔空喊话要就转基因话题进行辩论。昨天,作为事件的双方,崔永元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喊话是源自柯炳生两次都在抨击自己的纪录片,是对自己职业很大的侮辱。(6月19日 《北京青年报》)
转基因食品的领域就应该多些公知、精英们博弈式辩论,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已经被转基因食品搞得太多风声鹤唳了。一次去菜场买菜,当我尝试着要买些糯玉米解馋、圣女果来补充维生素之时,却被老婆义正言辞地制止了。问之理由,答曰“专家说了,这些都是转基因!”
玉米、圣女果都是转基因?在我的记忆中,至少存有圣女果并不是转基因的专家答疑解惑。怎么各种逻辑概念落地在老百姓这个层面,却有南辕北辙的解读。好在崔永元时不时以转基因食品为“假想敌”,间接地灌输了下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他和方舟子的论证也恰逢其时。虽然并没有在科学角度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剖析讲理,但是动静闹得很大,以至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听众们仿佛受教了一次“百家讲坛”。
柯炳生接力方舟子,崔永元再接“战帖”,看起来火药味挺浓,其实都是抱着辩证法来“说三道四”而已。有持意见的围观者对其他看热闹的围观者说“瞎凑什么热闹,你们哪个真正读懂过转基因的书吗?”当下顿时汗颜。我要有那个智商,何苦于玉米、圣女果都是傻傻分不清楚。转基因食品的晦涩难懂,又和公众想要对它的了解程度不成正比。在解读有所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由精英们来为我们科普。
想必人民日报披露转基因食品名单,就是读懂了大众的关切。而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崔永元们捣鼓出来的。而这次,柯炳生站在农大校长的角度出发,他说得话未尝没有道理。大量进口的粮食,放在夏粮“十连增”的背景下,似乎变得无足轻重,然而粮食安全的弦却一直都没有松过。而水资源的匮乏和人力成本的高涨,都在倒逼着科学生产力寻找着“第二战场”,而这战场的开辟者是不是转基因食品,现在来看的确还是个未知数。
而对于崔永元来说,长期高涨的人气以及担当的形象,让民众对于他更偏向好感。崔永元赴美拍摄的那段“转基因食品之旅”倒是没有看过,然而他的观点确实很入乡随俗:美国转基因的法律和技术都已经成熟,但谁能保证这些到了中国之后,就不会橘逾淮为枳?
转基因食品在中国当下的地位十分尴尬。一边是有可能要扮演粮食未来世界中的重要角色,一边却要质疑中国百姓的强烈质疑,就连超市的玉米油都以“非转基因”为招牌。何去何从,依然是个未知数。而政府在这其中的角色也并非是定海神针那般,在民间公说婆说都有理的状况,是站出来一锤定音还是不置可否,这些,都是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