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转基因的话题备受关注。据媒体报道,国内大豆油九成为转基因产品。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下,中国大豆产业正面临严重危机。
大豆在中国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成本高,技术落后。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相比,中国的大豆种植成本高,但出油率低,没有竞争优势。
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初衷是节省有限的耕地资源,保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据专家推算,通过进口大豆可节省耕地近4亿亩。
中国耕地资源的特点是:绝对数量大但人均值较低;质量差的耕地比重较大,优等粮田少。要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单产只能通过现代高新技术来解决。
袁隆平的超级稻试验田虽屡屡打破产量纪录,但由于在种子、肥料、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大过常规稻,导致其利润率较常规稻并无优势。在传统杂交技术之外,转基因技术不失为一种选择。
转基因技术成本低廉种植便利但存在风险 目前应用最广的转基因作物是抗除草剂和抗虫转基因作物。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不仅能够提高除草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免耕技术的应用,减少除草和耕耘的劳动投入。转基因抗虫作物能够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增加农业收益。
统计数据显示,1996 至2011年间,全球农场总收益中有近一半是由于虫害和草害压力降低所带来的增产收益。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玉米单产约为400公斤/亩,其后通过转基因技术,仅用不到20年就达到600公斤/亩。
近几年,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转基因作物迅速推广,与成本低廉、种植便利的原因密不可分。
但是,转基因技术也存在风险。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巴西和阿根廷虽借助转基因技术成为世界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但是还必须向孟山都等美国农业巨头支付巨额种子专利费,并未充分从转基因中受益。
转基因技术无法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中国的粮食问题本质上是人和地的问题。目前中国农业依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过高,加之收益增长过于缓慢,农民更多选择进城务工,种粮积极性逐渐下降。
对此,应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种粮农民的收入不低于进城务工或城市工人的收入,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同时,现有的一家一户体制容易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只有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相当规模的土地,才能用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抵消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回归土地的农民能够获得满意的收益。